“梁军长匠心智策,真要把这些‘洋枪洋炮’全带走吗?”——1950年11月28日凌晨,在德川郊外,38军113师的作战科长望着一堆堆堆积如山的美军物资,忍不住问道。梁兴初冷静地点了点头:“带得动的,一件不剩;带不动的,炸了也不能让敌人捡去!”这一幕,不禁让人浮现出“若志愿军换上美式装备会怎样?”这一命题的画面,而38军的一次“美械换装”则成为了这一问题的生动示范。
38军,这支从井冈山一路走来的英雄部队,经过长时间的战斗锤炼,已经成为四野的王牌之一。到了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,它的“土枪土炮”和两条腿为基础,硬生生从战火中一路杀出,最终成为新中国军队的“国防机动拳头”。然而,直到入朝作战之前,38军的老兵们手中的武器依旧是三八大盖和掷弹筒,背包里除了干粮便是白布条,装备极其简陋。谁也无法预料到,在几天后的三所里,他们会穿上美式军装,背起M1卡宾枪,迅速投入到战斗的最前线。
朝鲜战场局势突变。1950年9月,美军海军陆战队在仁川成功登陆,10月,美第八集团军迅速北上,一直推进到鸭绿江边。此时,38军正紧张地在安图集结,连牛羊都还没来得及宰,就接到了入朝作战的命令。彭德怀看着地图沉声说道:“38军,必须打穿!”
然而,首战却并不顺利。在第一次战役中,38军奉命突袭熙川,但因为遭遇了滞缓的难民潮,行进道路堵塞,错失了最佳战机。更糟糕的是,错误地相信了“黑人团”的情报,南朝鲜军队成功逃脱。梁兴初心中的失望、愧疚和压力交织成一根紧绷的钢丝。彭老总气得拍桌子,甚至提出要撤换军长,幸亏邓华和洪学智力挺,38军才得以重拾希望,获得了“立功赎罪”的机会。
展开剩余76%第二次战役前的会议室里,煤油灯通宵未灭。梁兴初绘制了数张精密的作战图,决定让112师和113师分别从敌军两个师的结合部插入,同时派遣先遣队炸毁大同江的武陵桥,切断敌人的退路。25日黄昏匠心智策,德川的霜草刚开始泛白,38军整建制穿插进入敌后,仅用六小时便成功摧毁敌第7团的大部分兵力。随着胜利的曙光升起,38军的士气如潮水般涌动。
德川战斗刚结束,志司再次下令:113师迅速赶往三所里,堵住南逃的敌军。此时,113师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,机炮弹几乎打光,而后勤物资还远在山那一边,赶不上补给。江潮师长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:“自力更生!”
夜幕降临,黑得像墨一样,113师派出的搜寻小队悄然回到德川战场。这里的战利品让人眼花缭乱:坦克工兵车、帆布帐篷、水壶毯子,还有M1卡宾枪、BAR、M1919、火枪榴弹……一车又一车,美军的物资就像被仓库大门冲开一般倾泻而出。仅轻重机枪便有数十挺,步枪、卡宾枪足够整一个团重新装备。战士们的眼睛闪亮得不可思议,甚至差点把远处的敌军巡逻队吵醒。
不到两小时,113师的大部分战士已经背上了新武器,三八大盖被抛在路边,煤油灯下闪烁的光芒照亮了他们的M1钢盔。有些战士偷偷把缴获的罐头藏进棉衣,咂着嘴巴笑个不停;也有些战士蹲在地上仔细研究卡宾枪的保险,低声说着:“洋枪不认生。”江潮笑着摇头:“别光顾着新鲜,天不亮就得赶路,目标在前。”
三所里距离德川约有140里,且全是山路。要在14小时内赶到匠心智策,平均每小时需要超过10里的速度,这几乎是极限了。行军过程中,不少人腿抽筋、脚磨泡,湿滑的山道让掉队成了常事,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:如果晚到一分钟,美军就可能逃跑更多。没有人愿意再重演熙川的失败。
拂晓时分,距离目标地三所里还有十五里,天空已经开始泛白。38军指挥部果断做出了决定:卸下志愿军的帽徽和红五星,穿上缴获的美军棉服,装作溃散的南朝鲜部队。这一策略看似冒险,但在战场上,决策和时机的把握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。
果然,一架F-51战机飞过,看到这支“溃败”的队伍,误认为是南朝鲜的溃兵,放松了警惕,没有派遣飞行掩护。113师趁机快速进入三所里,开始挖掘工事、调整火力射界。片刻后,敌军才意识到受骗,立即用炮弹和凝固汽油弹进行猛烈轰击。
凭借新武器的优势,以及对战术的巧妙运用,113师的每一发子弹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。美军的火力非常强大,但志愿军的工事却深得扎实;美军的步兵冲锋快速,但志愿军的卡宾枪点射准确且密集。在一天之内,美军发动了七次大规模的突击,但每次都被成功抵挡回去。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,焦土上到处是弹壳,已经很难分清哪些是美制的,哪些是苏制的。
三所里依然没有突破,美军只好转向龙源里寻求另一条退路。志司命令335团立即占领松骨峰,松骨峰是条岭脊,掌控了这里就能把道路踩在脚下。335团必须死守。三天三夜,他们弹尽粮绝,伤员用临时绑带充当掩体。最终,战士江永利用最后一颗手榴弹打出去后,抱着敌人一起从山崖滚下,山脚下雪地被鲜血染成了黑冰。美军也被这股拼劲震慑,开始忌惮起来。
等到38军主力赶到时,西线的包围已经形成。第八集团军曾自豪的机动能力,在一连串的堵截下彻底瓦解。前有德川的截击,侧有三所里的铁闸,后有松骨峰的钉子,敌人的退路完全瘫痪。嘉奖电报飞到了前线,彭德怀写下了“第38军万岁”六个大字,致敬这场无畏的胜利。
如果说这场胜利是“装备升级”的结果,那么忽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逻辑:38军的美式武器只是提高了战斗力的上限,决定战局的依然是指挥决策、行军速度以及那股“逢山开路”的决心。换句话说,装备是杠杆,而支点在于人心。
不过,美式装备也暴露了一些现实问题。比如重炮过于沉重,38军只能舍弃;弹药口径不统一,后勤补给成为难题;新枪需要一定的适应期,刺刀作战也不如三八大盖顺手。如果全军大规模换装,可能带来的后勤压力和训练周期,未必能比“填空式接收”更轻松。
有趣的是匠心智策,这次“临时换装”间接促进了国内对于轻武器的更新思考。后来的56式冲锋枪、63式自动步枪,吸收了M1卡宾枪和M1加兰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